黄帝内经
作者:
佚名

《黄帝内经》分《灵枢》、《素问》两部分,起源于轩辕黄帝,后又经医家、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,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。在以黄帝、岐伯、雷公对话、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,主张不治已病,而治未病,同时主张养生、摄生、益寿、延年。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(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),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。是研究人的生理学、病理学、诊断学、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。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“阴阳五行学说”、“脉象学说”“藏象学说”等。
- 1.《九针十二原》
- 2.《本输》
- 3.《小针解》
- 4.《邪气藏府病形》
- 5.《根结》
- 6.《寿夭刚柔》
- 7.《官针》
- 8.《本神》
- 9.《终始》
- 10.《经脉》
- 11.《经别》
- 12.《经水》
- 13.《经筋》
- 14.《骨度》
- 15.《五十营》
- 16.《营气》
- 17.《脉度》
- 18.《营卫生会》
- 19.《四时气》
- 20.《五邪》
- 21.《寒热病》
- 22.《癞狂病》
- 23.《热病》
- 24.《厥病》
- 25.《病本》
- 26.《杂病》
- 27.《周痹》
- 28.《口问》
- 29.《师传》
- 30.《决气》
- 31.《肠胃》
- 32.《平人绝谷》
- 33.《海论》
- 34.《五乱》
- 35.《胀论》
- 36.《五癃津液别》
- 37.《五阅五使》
- 38.《逆顺肥瘦》
- 39.《血络论》
- 40.《阴阳清浊》
- 41.《阴阳系日月》
- 42.《病传》
- 43.《淫邪发梦》
- 44.《顺气一日分为四时》
- 45.《外揣》
- 46.《五变》
- 47.《本藏》
- 48.《禁服》
- 49.《五色》
- 50.《论勇》
- 51.《背腧》
- 52.《卫气》
- 53.《论痛》
- 54.《天年》
- 55.《逆顺》
- 56.《五味》
- 57.《水胀》
- 58.《贼风》
- 59.《卫气失常》
- 60.《玉版》
- 61.《五禁》
- 62.《动输》
- 63.《五味论》
- 64.《阴阳二十五人》
- 65.《五音五味》
- 66.《百病始生》
- 67.《行针》
- 68.《上膈》
- 69.《忧恚无言》
- 70.《寒热》
- 71.《邪客》
- 72.《通天》
- 73.《官能》
- 74.《论疾诊尺》
- 75.《刺节真邪》
- 76.《卫气行》
- 77.《九宫八风》
- 78.《九针论》
- 79.《岁露论》
- 80.《大惑论》
- 81.《第八十一》
- 1.《上古天真论篇》
- 2.《四气调神大论篇》
- 3.《生气通天论篇》
- 4.《金匮真言论篇》
- 5.《阴阳应象大论篇》
- 6.《阴阳离合篇》
- 7.《阴阳别论篇》
- 8.《灵兰秘典论篇》
- 9.《六节藏象论篇》
- 10.《五藏生成篇》
- 11.《五藏别论篇》
- 12.《异法方宜论篇》
- 13.《移精变气论篇》
- 14.《汤液醪醴论篇》
- 15.《玉版论要篇》
- 16.《诊要经终论篇》
- 17.《脉要精微论篇》
- 18.《平人气象论篇》
- 19.《玉机真藏论篇》
- 20.《三部九候论篇》
- 21.《经脉别论篇》
- 22.《藏气法时论篇》
- 23.《宣明五气篇》
- 24.《血气形志篇》
- 25.《宝命全角论篇》
- 26.《八正神明论篇》
- 27.《离合真邪论篇》
- 28.《通评虚实论篇》
- 29.《太阴阳明论篇》
- 30.《阳明脉解篇》
- 31.《热论篇》
- 32.《刺热论篇》
- 33.《评热病论篇》
- 34.《逆调论篇》
- 35.《疟论篇》
- 36.《刺疟篇》
- 37.《气厥论篇》
- 38.《欬论篇》
- 39.《举痛论篇》
- 40.《腹中论篇》
- 41.《刺腰论痛篇》
- 42.《风论篇》
- 43.《痹论篇》
- 44.《痿论篇》
- 45.《厥论篇》
- 46.《病能论篇》
- 47.《奇病论篇》
- 48.《大奇论篇》
- 49.《脉解篇》
- 50.《刺要论篇》
- 51.《刺齐论篇》
- 52.《刺禁论篇》
- 53.《刺志论篇》
- 54.《针解篇》
- 55.《长刺节论篇》
- 56.《皮部论篇》
- 57.《经络论篇》
- 58.《气穴论篇》
- 59.《气府论篇》
- 60.《骨空论篇》
- 61.《水热穴论篇》
- 62.《调经论篇》
- 63.《缪刺论篇》
- 64.《四时刺逆从论篇》
- 65.《标本病传论篇》
- 66.《天元纪大论篇》
- 67.《五运行大论篇》
- 68.《六微旨大论篇》
- 69.《气交变大论篇》
- 70.《五常致大论篇》
- 71.《六元正纪大论篇》
- 72.《至真要大论篇》
- 73.《着至教论篇》
- 74.《示从容论》
- 75.《疏五过论篇》
- 76.《征四失论篇》
- 77.《阴阳类论篇》
- 78.《方盛衰论篇》
- 79.《解精微论篇》